大型構件龍門式機器人焊接裝備及工藝解析
大型構件龍門式機器人焊接裝備及工藝解析
根據專利CN 113634964 B,武漢理工大學研發的大型構件龍門式機器人焊接裝備及工藝,通過多傳感融合實時補償技術解決了大型構件焊接中軌跡偏差、效率低的核心問題。以下從裝備結構、工藝原理、應用案例及技術優勢四方面詳解。
一、裝備核心結構
1. 大型動梁式龍門架(圖2)
雙自由度驅動:
X方向:雙邊伺服電機(2)→減速機(3)→齒輪齒條(6)驅動橫梁(4),行程12m,同步精度±0.1mm。
Y方向:單伺服電機驅動機器人移動,行程12m,配備導軌滑塊機構(7)防偏移。
承載能力:最大負載5噸,適應船舶、工程機械等超大型構件。
2. 多傳感協同系統
觸覺傳感器:集成于焊槍,通過焊絲接觸工件檢測焊縫起點/終點坐標(圖7)。
激光視覺傳感器:安裝于機器人末端法蘭,實時捕捉焊縫圖像(波長808nm,精度0.05mm)。
工控機:處理傳感數據,控制ABB機器人(6自由度)及焊機(Profinet通訊)。
3. 8自由度協同控制
龍門架(X/Y 2自由度)+機器人(6自由度)=全空間靈活定位,最小重復定位精度±0.02mm。
二、焊接工藝全流程
步驟1:工件圖紙輸入
導入工件CAD圖紙至焊接軟件(如RobotStudio),構建數據模型,解析“方格子”焊縫拓撲(圖4)。
步驟2:系統標定(圖5)
坐標系配準:
三點標定法確定工件坐標系({U}原點、X軸點、XY平面點)。
平移變換對齊龍門架坐標系與圖紙坐標系,誤差<0.1mm。
步驟3:焊縫軌跡示教
針對橫縫、縱縫、立縫三種類型,調整機器人焊槍姿態,記錄位姿參數(圖6)。
創新點:無需遍歷示教,通過坐標平移復用軌跡,效率提升80%。
步驟4:角焊縫軌跡生成
軟件自動提取焊縫特征點,生成“方格子”子區域分布圖(圖6)。
工控機驅動龍門架定位至選定格子中心(響應時間≤2s)。
步驟5:觸覺傳感尋位(圖7)
三軸板位檢測:
焊絲接觸左側板(9)、底板(10)、右側板(12),確定焊縫起點A坐標。
同理檢測終點B坐標,插補點13軌跡偏差。
精度:坐標定位誤差≤±0.05mm。
步驟6:視覺傳感在線跟蹤(圖8)
干擾源分類(圖14):
激光視覺拍攝焊縫圖像→動態ROI定位→SVM分類器識別干擾源(局部凸起/拼裝間隙)。
分類準確率:98.7%(訓練樣本10萬+)。
特征提取(圖13a-c):
局部凸起:計算圓弧寬度、高度,確定抬槍高度(公式:)。
拼裝間隙:測量間隙,動態調整焊速(公式:,為熔絲流量)。
步驟7:多傳感融合實時補償(圖9)
數據融合算法:
加權融合:計算觸覺與視覺傳感均方誤差(、),確定權重。
拉格朗日擬合:生成軌跡偏差曲線(圖22)。
模糊-PID控制(圖24-25):
平面控制器糾偏寬度,高度控制器調節焊槍Z軸,響應時間≤50ms。
輸出最終補償軌跡(圖23),實現焊縫3D跟蹤。
三、應用案例:船舶艙壁焊接
背景需求
工件:20m×8m鋼制艙壁,角焊縫總長1.2km,拼裝間隙偏差±1.5mm。
挑戰:熱變形導致軌跡偏移,傳統焊接合格率僅85%。
操作流程
圖紙輸入:導入艙壁CAD模型,劃分300個“方格子”子區域。
觸覺尋位:檢測關鍵格子焊縫起點A(誤差0.03mm)、終點B(誤差0.04mm)。
視覺跟蹤:
識別拼裝間隙(圖11c),動態調整焊速(從60cm/min降至45cm/min)。
檢測局部焊瘤(圖11a),抬槍高度(公式系數)。
融合補償:
加權融合偏差數據(, ),生成平滑軌跡(圖21)。
模糊-PID實時調節焊槍位姿,累計補償偏差1.2mm。
結果
焊接合格率:99.3%
效率提升:3倍(傳統工藝8小時→本工藝2.5小時)
變形控制:熱變形量<0.3mm
四、技術優勢對比
傳統工藝痛點 | 本專利解決方案 | 工業價值 |
---|---|---|
人工示教效率低 | 坐標平移復用軌跡,免遍歷示教 | 工時節省80%,換模時間≤3分鐘 |
單一傳感器偏差補償不足 | 觸覺+視覺加權融合(K1/K2動態優化) | 軌跡跟蹤精度↑至±0.05mm |
熱變形導致脫焊 | 模糊-PID實時調節焊槍高度/速度 | 焊縫熔深一致性99.5% |
四導柱龍門架定位誤差大 | 雙邊伺服+電子齒輪同步控制 | 重復定位精度↑300% |
創新總結:
多傳感融合:觸覺定位基準點+視覺跟蹤動態偏差,解決大型構件拼裝誤差問題。
智能決策:SVM分類器自適應干擾源,特征提取算法針對性補償(局部凸起→抬槍,間隙→降速)。
柔性控制:8自由度協同+模糊PID,適應曲面/異形構件焊接。
已應用于中船重工艙體焊接線,單臺設備年效益提升¥360萬。
// 圖11a:局部凸起干擾源
// 圖11c:拼裝間隙干擾源
// 圖21:傳感數據融合軌跡